原创师建国心声经典
小王是陕西某知名中学高三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年6月17日至18日参加了模拟考试。由于过度紧张,在考场上浑身发软,恐惧,出汗,连续两天都几乎晕倒在考场上,最后是被同学扶着出来的。更不幸的是在惋惜和疑问声中接到的成绩单,在年级的名次一下后退名,这是她想都不敢想的名次。
眼看着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她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担心成绩不好,无法考上重点大学,想抓紧时间复习,但是实际情况是越想抓紧时间复习越是注意力不能集中,只要有人提到“考试”二字就马上出现莫名其妙的担忧和紧张不安,心跳加速,手也会发抖。越是心理压力大,对高考就越没有信心,学习效率大大降低,翻起课本或复习资料,感觉什么都不会了,头脑里一片空白,晚上有时还失眠。小王的患了考试焦虑症,如果不及时调整的话,高考成绩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一、什么是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指因为考试压力而引起的考生以过分担心、忧虑、紧张、不安、恐惧、失眠、出汗等为特点的不稳定的一种心理状态。发生在应对考试的时期或者情景中,当事考生能够体会到内在或外在的冲突对自己的影响,症状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或工作、生活。
心理研究的结果早以证明,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应对考试的能力,提高考试成绩。一点不焦虑的同学反而很容易大意失荆州,而过度焦虑的同学则会对自己形成一种抑制作用。只有当焦虑反应在情绪、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患者的学习能力和社会功能受损、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躯体症状时,考虑考试焦虑症的诊断。
二、考试焦虑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考试之前,当考生意识到考试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这是面临高考或中考的学生中普遍而突出的现象。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忧虑,紧张,不安,失望,行动刻板,记忆力下降,并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变白,皮肤冒汗,呼吸加深加快,大小便增加,食欲不振,睡眠失常,影响身心健康。
在学生之中,存在的考试焦虑主要有两种趋向:一种是临到考试之前开始感到紧张和焦虑;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学习焦虑,而一到考试之前则表现更为强烈。两者都是由考试这一紧张情景直接触发的,小王的焦虑属于前者,对自己缺乏信心所导致。
临近中考、高考,孩子和父母会感到压力和焦虑是正常现象。压力和焦虑都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有效科学应对。
三、如何有效应对考试焦虑?
焦虑是一个始终与我们共存共生的东西,当你了解它,接纳它,读懂它,就能更好地跟它相处。作为家长、老师、亲戚和朋友对待像小王这样的考生不仅不能再给其施加压力,而是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小王减轻压力。常用的减压方法有:
1、放松疗法:
从头上往下,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右手紧握,握的很紧,再紧再紧,直到发抖,充分的体验这种紧张,然后慢慢慢慢地把自己的手指放开,然后慢慢慢慢地去体验这样一种放松的感觉,会觉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轻松。还有想象放松,想象大海、蓝天、白云、大草原,这样子使你的心情从紧张中放松下来。此外,可采用深呼吸法,一呼一吸,深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的呼出,将呼吸放得很慢很慢,一般做深呼吸20~30次很快就能平息不安的情绪。这样,可以调整身心,保持头脑冷静,避免胡思乱想,舒缓焦虑的情绪,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2、宣泄倾诉:
一是把话说出来。当你感到压力过大,内心的焦虑自己无法排解时,不要闷在心里,找你的好朋友、找你信赖的人,或者找专业的咨询师,把你现在的担心、现在的情绪、现在的感受、现在的状况说出来。
在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的同时,你还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考试焦虑的不只自己一个人,很多同学都有,从而恢复心理平衡。另外可以把它喊出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或者没有人的地方,你可以大声的叫,你说我现在紧张,我要克服它。这样大声的喊出来。还有就是写下来,总之把内在压抑的情绪表达出来。
3、自我暗示:
进入考场后,你可以暗示自已:“我能行”,“我紧张,别人也一样”,“我最棒”等等,放下包袱,减轻紧张感,增强自信。并积极暗示自己高考该复习的自己都已经复习了,平时大大小小的各类考试自己也没少参加,何必担心这一次呢?心若在梦就在,看成败人生豪迈,一次乃至多次失败我们都可以“从头再来”!不要因一两次的考试失败而耿耿于怀。考生的焦虑:38%来自家长的压力,家长在考前的忌语:
(1)你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
(2)什么事都不要你做,只要你好好学习;
(3)好好复习高考时来个超常发挥;
(4)咱单位的某某的孩子就考上了某大学;
(5)考试怎么样呀,有没有把握?
(6)紧张不紧张,不要紧张,放松点;
(7)过分的关心;
(8)你们现在多幸福,我们当年如何艰苦。
(9)不要总是问“复习的怎样了?”,因为孩子没法回答你!事实上没有人是“复习完了”才去参加考试的。
不要轻易考前改变原有的习惯:不宜租钟点房;不宜高考打的;考前不要去做难题,考试时先做容易的题:难题、没把握的题影响考试时的自信心。
作为父母,发现自己焦虑,也要自我调节,做到不影响到孩子。对孩子不要期望值过高,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