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兴起,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等各方专家频频发声,提出的各种理论,拿出各种研究成果。一时间风起云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无法与之媲美。那时候只有中国“专家”在那“争鸣”,这会儿多了无数的外国“专家”。
这是个好现象,说明咱们的教育意识、开放程度又有了一次长足的发展。只是面对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很多妈妈开始出现一种困扰——妈妈焦虑症。
什么是“妈妈焦虑症”
临床心理学对焦虑症的描述: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妈妈焦虑症的基本模式是:
今天听了或者看了某个专家的课程或者文章,发现我之前的某些行为做的不当,会不会因为我的失误,导致孩子受到某些影响?!
大部分时候,孩子还没有明确的行为表现出受到影响,妈妈却担心孩子未来会受到影响。
举例说:
“刚听到母乳喂养专家介绍母乳喂养,我家孩子没有坚持全母乳喂养,是不是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啊?!”
一旦孩子真的没有达到同龄人的标准,妈妈会更加焦虑,责怪自己。
“刚看到一篇文章,专家介绍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要陪睡,否则孩子会出现心理问题,我没有陪睡,是不是我的孩子以后会出现心理问题?”
一旦孩子表现出胆小、不愿意与陌生人交往等一些行为,妈妈就会责怪自己,是因为我没有陪睡,所以孩子心理出现问题了。
“刚听到一个专家介绍从小给孩子立界限,树规矩,否则孩子以后会成为‘熊孩子’,我没做,以后孩子会不会特别难带”
一旦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活跃不易管束,妈妈就会责怪自己.
……
我家妈妈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老二刚出生的时候,希望纯母乳喂,所以一口奶粉不给吃,吃一口就像吃毒药似得。因为奶不够,孩子吃不饱,天天哭啊!到底喂不喂奶粉,纠结了好长时间,每天特焦虑,搞得我也是不知所措。
“妈妈焦虑症”如何产生的?
面对身边这个呱呱坠地的小生命,几乎要比世上任何一种生物刚出世时都脆弱。作为母亲,一定要给Ta悉心的照料,最好的教育,帮助Ta健康成长。再加上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Ta一个人的身上,势必更加用心。
初为人母的妈妈往往经验不足,面对孩子的种种表现,不知该如何处理,老一辈人的经验又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到底该怎么办呢?!很多妈妈突然意识到自己面对面前的小生命时,是那样的“无知”,就像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突然要做公司的总经理。他还没有具备与这个职位相匹配的技能和知识,心里自然会产生担心、恐惧……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我们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自己非常熟悉的领域),进入恐慌区(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的一种正常反应。
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妈妈开始读书、听讲座、看文章、请教专家……突然发现竟然有这么多种理论,有这么多需要做的事儿,不知从哪开始,也不知道该信谁?
有的说趴睡好,有的说躺睡好;有的说母乳好,有的说人工喂养好;有的建议采取亲密育儿,有的说必须要管教和训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种论战、各种眼花缭乱,越看越纠结,越看越焦虑……
这当然不是妈妈的过错,毕竟辨别事实与谣言并非易事,对于忙碌的上班族父母来说尤其如此。专家喋喋不休的言论加上身边朋友们的建议铺天盖地。真的让妈妈没有时间、精力做独立思考,她们能收集的事实要么被曲解了,要么被夸大了,要么是断章取义……
育儿过程,又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们采取的教育方式,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也会出现焦虑。书上说,要培养孩子远离危险的意识,我也照着书上做了,可是孩子还是没有安全意识。是不是我做得不对?或者孩子就是不好带啊!没有人给妈妈及时的指点和回馈。想着、想着就焦虑了。
内外夹击之下,必然容易出现“妈妈焦虑症”
到底能不能缓解呢?
“妈妈焦虑症”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要想得到缓解,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今天我们着重介绍其中的一方面——中立的看待市面上数不清的专家和他们提出的研究成果。
“专家”或者“权威”,他们也是人,有自己的商业目的,有自己的局限。
育儿专家同其他领域的专家一样,喜欢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样子。他们不太喜欢讨论一件事儿的不同方面,而是喜欢坚定不移的支持某种理论,说话有所保留或措辞微妙的专家常常无法博得公众的治疗皮肤病最好的医院治疗白癜风的口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