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焦虑聪明人的思考技巧

焦虑每个人都有,因为未来确实是不可知的。在不可知的未来,如果强迫要知的话,那就是焦虑症。

所有的焦虑都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强加一个确定性。换句话说,一件事情的发展可能受到十个因素的影响,其中你能控制的只有一个,而九个都是不可控的。执着于想要一个可控的结果就会陷入无尽的焦虑。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用一个比喻来解释这一点:“我们的思维像孙悟空一样,一个筋斗可以翻越十万八千里,但我们的身体就像唐僧一样,必须脚踏实地才能到达。”思维能力无限,可以穿越未来,也能回到过去,但当思维的想象远远超出身体能力时,身体感到无能为力,焦虑和痛苦就产生了。

在社交平台上,有位妈妈为孩子的小升初焦虑不已。提前录取的学校要先参加电脑摇号,还有最后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她四处咨询简历、证书等事宜。然而,孩子却似乎对此漠不关心。

这种现象在《反焦虑思维》中也有案例。玛丽向心理医生求助,常常午夜惊醒,难以再入睡。她的脑海中充斥着无休无止的幻灯片,展现着她整天忧虑的事情:孩子的青春期问题、丈夫可能失业、父母需要的照顾、房贷等。

为何我们总是担心未来不好?即使知道忧虑无益,为何无法自控?人类天生趋利避害,生存中充满不确定性。大脑本能地有种“负面倾向”,遇到问题,先焦虑,再思考,先观察威胁,再启动正向思考。

适度的焦虑是自我保护的方式,但长期的过度焦虑会导致身体问题。生活在“橙色预警”中,身体会释放恐惧的化学物质,加速衰老,降低免疫力。《反焦虑思维》提供了一些焦虑自救方案,例如将注意力放在更大的图像上,远离对他人评价的过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c.com/jlzzz/165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