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想当初我也是一个做啥啥不成的人,一口气坚持做了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跑步这5件事。“同时,不是专业从事者,也在3年内出版了2本书,销量非常棒。
图片来自网络反观一下自己,
只剩下10%,好像又是得过且过的一年,不知道还能混多久。
新来的同事工资比我高,但工作能力并没有比我好,提建议的话怕刚好给领导辞退我的理由。
支出大于收入,时间越久负债越多。
为什么我的工作和生活过得这么拧巴,没有别人潇洒爽快,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当下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庞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信息拆分、组合、变化,重新产生信息。信息变化带来人类的心理变化,心理变化产生欲望和需求,信息的速度带动需求的速度。为了不被社会淘汰,我们需要拓宽人脉和知识技能,买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看了很多教程……但结果依然没有什么改变。于是就产生了怀疑:“为什么努力了却看不到希望?”从怀疑到焦虑,从焦虑到自暴自弃,从自暴自弃到抑郁。
为什么努力了却看不到希望呢?
开头的主人公,《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的作者周岭老师在书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概念:假设把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例如运动、读书、学习等称之为”内向成长“,把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例如写作、课程分享、画作等称为”外向成长“。继而把内向成长看作习惯的培养,把外向成长看作打造技能。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理解了前文所说的问题,努力看不到希望的原因是”我们过度专注于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向成长,即重习惯轻技能,重输入轻输出。“
相对而言,培养习惯比较容易,因为没有标准,享受即可;而打造技能需要外界认可,才能有价值,转化成资源或变现。所以必须要有产出。例如读书可以产出笔记、书评、拆书稿、视频等。这些直接产出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的对相关内容记忆和理解,不同的书籍和相同的主题能相互碰撞或补充,能完善知识体系,到一定程度还能变现;然后在自己的理解上再作延伸和产出,又生成新的作品,如此不断精进和完善。具体可参考《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
如何“做成一件事”——打造技能呢?
这里是“成事”是指养成一个习惯或练就一项技能。本书作者从心法和技法两方面,与大家一起探索创造个人价值的路径。
心法三层
1、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为什么要改变自己?为了成长。为什么要成长?对当下的不满、对更好的向往、自由、有更高的追求等等。但在这些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认清一件事,那就是——价值。作者在书中道明:“成长的目的就是创造价值,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而且你创造的价值必须是长久的,因为越长久,价值就越大。”纵观现在信息时代,人、事、物、品牌等,爆红容易,长久不容易。哪怕爆红,也要有爆点,爆点也是价值。日本经济学家土光敏夫书说“一个没有理想与目标的人,在思想上往往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常常想维持现状。”明确了这一点才能让自己的重点从过程思维转成结果思维,才能不被眼前暂时的困难打倒。
2、一切从信念开始。如果说我们意识到自身价值的重要性是有了一个基本的方向,之后我们要把目标清晰化。价值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带来身份上的改变。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起点和目标是一条从低到高的斜线,就像登山。在这过程中,能支撑我们逐渐增高的,是心理建设。我们必须做好足够的心理建设才能逐渐拉平到终点的坡度。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和接受自己当下的层次,保持乐观,不断鼓励自己去向更高的目标,这是信念,也是我们力量的源头。
图片来自《认知驱动》3、清除情绪障碍。诚然,改变是一件长期的事业,中间必然会出现波动和反复。内在的力量源自于心理,情绪是心理的显性反馈。当我们情绪处在低谷的时候,力量自然比较弱。不开心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甚至以语言和情绪“攻击”他人。这些都是我们改变的障碍。为什么你总是不快乐?感觉身边的人也不快乐,手机里、电视中出现的各种新闻和信息都是负面的。因为①“生命对坏事的反应要强于对好事的反应”;②从小到大收到的各种伤害;③生活、工作、社会各种压力;④自我产生与各个渠道接收到的负面情绪;⑤大数据同类推送,等等。这些情绪会促使我们继续打听负面、收集负面、传播负面,甚至制造负面,如此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要及时清除情绪上的障碍。
如何清除负面情绪?
回顾上一个心法,首先,认识和接受自己当下的层次,清晰和接受自己的长短板;
然后,跟大家分享一个工具“归零”。假设负面是是-1,正面的是1,把它们拉平,就回到一个平静的,客观的状态,更有利于我们看清和为下一步的学习提升做准备。
技能三层
1、方法和路径。
①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我们要知道,改变自身是长期的事业,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就像第三个馒头,必须建立在前两个的基础上才能产生饱腹感。真正认识到价值才能令我们产生目标和动力。可以回顾心法一。就算其中有反复和波动也不要陷在障碍里,继续向目标前进。我从10月1号开始给自己定下早上做运动和阅读经典的目标,10月到月底量在减少。然后11月开始要么减少,断了2天,上周开始到现在因为出差断了一周。但我依然很清楚地知道目标对我的重要性,然后继续这个动作,甚至创造条件完成。
②写下来。无论是情绪、事件、想法都可以写下来。参考《卡片笔记写作法》,或者使用上文的归零方法。
③用未来视角看现在。“假设”和“现实结果”,不断拉平。这其中有个关键点“消除模糊”,因为模糊会放大边界,增加不确定,使人产生恐惧。所以,改变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定要清晰可衡量,有时间进度和关键节点把控。
④合理的期待值,分阶段,有节奏地进步。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例如上述我自己的例子,因为急着加运动量,想要快点减肥,导致又上臂拉伤,结果修养了一周才能继续锻炼。
⑤深度练习。我们经常会有“好像知道,但说不清楚“的时候,导致看的书,上的课无法真正被使用。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管理学教授陈春花老师在《价值共生》里讲述了知识流的形成:原始的数据只是数据;处理过后是信息;信息结合认知(判断与鉴别),形成知识;知识通过练习和应用成为技能;技能知识反复淬炼,总结升华成为智慧。(如下图)
图片来自《价值共生》所以,通过深度练习,把知识练成技能,让自己的实际生活发生改变,才是学习价值的可视化。
2、环境与多维
如果你身边的人都在追剧看小说打游戏,你大多数可能提不起劲学习或锻炼;反之如果身边的人都在努力上进,80%你也会如此。所以可以观察我们所处的环境,如果环境是前者,我们可以找一些新的圈子。
以我自己为例,现在的工作,不紧张,大家要么被事件牵绊,要么空闲时间摸鱼,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如此,不甘心现状,又不能坚持学习,也不知道向谁学习。一次机缘巧合,加入了现在锻炼学习报数的圈子,然后就一直练习,虽然汝上述所说,也有反复、中断的时候,但最终都还是跟着团队一起前进。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2个朋友,前一个月一点动静都没有,后来也渐渐地开始报数,从偶尔到经常,再到每天,量和质量也逐渐增长。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所以,第一,要找一个积极的环境氛围;第二,找到之后哪怕自己一时无法跟上也不要焦虑,告诉自己只是暂时“打个盹儿”;然后再慢慢根据自己的节奏开始努力。
当下的社会是复杂多维的,很多时候都需要多学科,多部门配合才能完成。所以,多读书,多学习,多开维。我们解决问题会有更多的方式。
3、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
我们回顾一下逻辑:焦虑是因为不满意现状,急于看到成果,却又无法达成,所以想要改变;真正实现改变需要增加自身价值;提升价值需要学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需要满足4个基本条件(如下图);成为技能需要深度练习;练习的第一步是“做”;而“做”需要目标;目标需要明确,消除模糊,然后分解,最后按自身的节奏完成。
图片来自《价值驱动》其中,设置目标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的2个问题:
①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些事可以让我达成?
②做哪件最重要的事之后,会让其他事情变得更简单或者不必要?
这样可以让我们精力集中,避免走弯路,挑选最重要的。
如何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答:保持耐心、不焦虑。作者在书中用漫画师戴维·萨拉奇诺在年创作的一幅连环漫画《11辈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约需要7年时间,而很多人一辈子通常只学一项技能,如果以7年为周期,我们这一生其实可以活很多辈子。“
说来也巧,我的素食习惯也到7年的时间了,7年一个小轮回。至今我不仅感觉身体状况良好,精神状态也越加清晰洒脱,同时,皮肤也变得白皙光滑,痘痘痘印都消了。一开始也没想到会坚持这么长时间,直到它慢慢变成习惯,变成理所当然。坚持的原因:①真正清晰价值;②多做加法,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同时输出,不断积累,直到变成习惯;③找到能牵引自己的长远目标,自利利他。如同作者,他能坚持学习和写作输出,练习成为技能,3年内出版了2本书,获得实际收益上的增加,同时帮助了很多收到相同困扰的读者朋友。
图片来自网络改变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在我拿到这本书之后,好几个同事随手翻看了一下,觉得很受用,也开始学习。《认知驱动》和《认知觉醒》两本姊妹篇共阐述了49个概念,都是由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高频出现的现象总结而出。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想要改变,可以从中找到方法。愿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