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种恐怖的说法:25岁是年龄的分水岭,身体里的自由基产生速度超过了本身的清除能力,发际线随着岁数增长会犹如海岸线般倒退。掐指一算,大甜甜我的年龄已经在25岁线上徘徊了。
十八九岁的时候的通宵嗨玩整夜照样生龙活虎,到如今熬个夜都萎靡不振,抱着保温杯喝枸杞泡水养身茶,居然人还没到30岁就有了初老症状。
曾经长辈们会找我聊人生梦想、聊就业方向,转眼间变成了聊对象、聊车房。我的人生就像突然开启了迅雷加速模式,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就过渡成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方向。
虽说只要按部就班的过日子,也没什么不顺。可我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产生无法遏制的狂躁又忧伤,百度上管这叫焦虑症。
这种感觉越强烈,我就越疑惑“我到底在掩饰性的焦虑什么?”
懒惰是万恶之源
可能每个人都和我一样,在刚毕业的时候,都曾豪迈的幻想过工作后该有怎样与众不同的人生。希望未来勤勤恳恳赚有大把余钱,只是落实到今天却总有太多理由和自己说明天再努力也不迟啊,结果我除了有明天,其他什么都还没有。就像王铮亮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平常看着留学读研的同学在群里飙起英文对话,默默装作看不见;升职加薪的在聚会上谈着物联网创业小镇,强装微笑听着;专心致志考试的叫我帮改申论,却发现无从下笔。
似乎所有人都在卯足干劲的向前冲,而我被时间的洪流吞噬啃尽。
因为对比,所以焦虑。嘴里喊着要改变要积极进取,要克服惰性奋斗人生。可怕的是三分钟热度又转瞬即逝,惰性宛如藤曼缠绕,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怕是难以改变。
思虑至此,焦虑愈发横生遍地。
妈妈让我去相亲
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叫《90后的中年危机》,说国际上把早于年出生的称作是中年人,34岁已经算老来得子了。看得大甜甜我虎躯一震,什么,我已经算中年人了??
想当年青春年少的时候,谈个恋爱是万千只小鹿在噗通乱跳,分手是哥俩好的拜拜。现今是谈个恋爱必须列出《条件清单》,每个人的条件一览无遗,符合双方标准的对象,就拎出来联系,不行就pass马上换下一个,流水线作业,重在快准狠!
相中谈了后想分手吧,还得掂量掂量下一个会不会更好。
我有一个朋友,24岁却已是1岁娃儿的妈,肚里的二胎也已4个月大。她才22岁的时候,家里就各种给她张罗对象,长辈们说她的青春是嫁人的砝码,越小才越得人稀罕,这是为她好。
可结果是,那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繁杂,以及独自照顾孩子的艰辛让她精神倦怠,勉强笑起来时眼角的苦涩和嘴角的法令纹怎么看都不像24岁该有的样子。
大概只有成为一个有内涵有事业的女人时,青春才不是成为婚姻的紧箍咒吧。
记得《霍乱里的爱情》说到,“任何年龄段的女人都有她在那个年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无法复刻的美。她因年龄而减损的,又因性格而弥补回来,更因勤劳赢得了更多。”
我试着设想了下手中空无一物,必须为了年龄而结婚的自己,禁不住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假装在努力
“我们会觉得焦虑,无非是因为现在的我们,跟想象中的自己,有太大差距。”比如事业、比如爱情、比如对家庭的回馈、比如存款的数字。
一个人自信心不足,行动力也不够的时候常常会一边和自己说:不努力要被淘汰。“一边还是侥幸偷懒。越是不愿意努力和付出的人往往就对未来越多焦虑,因为知道自己没有能力面对未知的恐惧。
就像《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里说:“打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去和那些比自己优秀、比自己出色、比自己努力、比自己收入高、比自己幸福的人去对比,于是愈发的焦虑。
其实,焦虑这东西是很难消失的,它跟随着体内的血液一直流动,犹如情绪DNA。我想所有的改变就先从克服自己的惰性开始吧,毕竟我们谁不想要一个美好的未来呢,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