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小我们就学过很多和“读书”有关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等,连村里阿爷都知道要多读书。
但等到步入社会,才发现读书带不来金钱、带不来房子、车子,于是出现了各种“读书无用论”“知识是原罪”,读书越多越焦虑的大有人在。那通过读书去获取知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本期杨海燕老师就来谈一谈“知识带来的焦虑”,看看是不是你的疑惑~
·图片来源网络
央视名嘴白岩松曾说过,为什么年轻人会焦虑?不是因为没有知识,是知道的太多了,但因为没有上升到智慧层面,没有解决方案,知道的更多就有更多焦虑。
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则说,自由与焦虑是一体的两面,当我们离开“已知”进入“未知”的时候,必定会产生焦虑,而伴随焦虑,会产生新思想的兴奋感。
你现在可能被哪种压力所围绕?
·图片来源网络
让我们来做个游戏。
一个富翁被杀死了,你作为大侦探听取如下嫌疑人的口供。
你觉得谁可能杀了富翁?
答案揭晓。
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你怀疑的那个嫌疑人预示着你最近面临的压力:
只是个游戏,不接受杠。
心理咨询师告诉你,焦虑来了先自救。
与“不顽固”的焦虑情绪共处一般来说有两条路:
一个是行动起来,给自己设定一点点的小目标并不断体验完成感;
一个是佛系处理,不处理或延迟处理,转移注意力,离开此时此地。
如果是“顽固”焦虑情绪,建议你试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要求求助者有一定承受焦虑的能力,这样才有机会去处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如果一有焦虑就见诸行动,他内心的焦虑降下来的同时,也失去了去接触和处理深层情感的机会。
而这些情感不处理,实际上是很难打破求助者原先的那个“见诸行动”的防御模式,而往往给他带来痛苦的,是原来的解决问题模式无法适应新的变化和挑战产生的冲突。
对于行动力强、习惯在工作或生活中无往不利的人,如果无法满足自己的期待,无法在一定时间内解决问题,可能会产生挫败情绪,如果这种挫败广泛蔓延,人会陷入“我怎么无能了”的失望和无助,但这种人往往很难向周围的人启齿,“不能接受自己是脆弱的”,对外装作若无其事,对内已是千疮百孔。
其实,难以启齿的求助,是真正的勇敢。
勇敢不是不会感到恐惧,而是带着恐惧继续前行。
对于焦虑症来说,心理
不是让他们不焦虑,而是提高对焦虑的耐受性。把他们应对焦虑的方法从回避发展出安全行为,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此时此刻,放下手机,远离焦虑,与君共勉。
·图片来源网络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