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件事时,还没去做,大脑就自动地冒出:这件事的结果会很糟糕;
在网上看到缅甸嘎腰子的新闻,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万一被抓去缅甸的人是自己该怎么办,然后想着应该能半路逃回来吧,但是又突然想,要是逃不回来怎么办,然后就越想越痛苦;
脑子里总是反复的回忆曾经那些发生的事情,比如受到嘲笑或者出糗,又或者别人伤害自己的事情等等,一边想一边尴尬难受不已;
又或者担心完做不好手头的工作,做完了又担心业绩不达标,业绩达标了又忧愁以目前的收入这辈子都买不起房,总是担心的事情一件接一件,这件停止了,那件又来了。
......
几乎所有焦虑症的朋友都有这个烦恼,我想要停止担心,停止焦虑,但是脑子就好像上足了发条,好像这个世界上总有让我焦虑和担心的事情,怎么也停不下来。
为什么我总是被这些负面的事情、焦虑的想法包裹着,想走出去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掉入它的陷阱呢?
这种想法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今天笔者就从大脑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大家解密。
一、总是担心和焦虑--大脑受到了“胁迫”
一件坏事总是翻来覆去的在你的脑海中出现,比如考试没考好,总是沉浸在这件事的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其实这是一种思维的反刍。
反刍,顾名思义,就像有4个胃的牛,把草吃进肚子里以后,又反复地去咀嚼和消化,反复的咀嚼负面的想法和情绪非常消耗心神。
为何会这样?
因为你的大脑已经出现了运转惯性。
心理学家曾通过脑电实验发现:反刍思维会增加杏仁核的活跃程度,而杏仁核的与负性情绪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可以产生愤怒、恐惧等情绪。
大脑的主要作用就是存储和输出,就像电脑的CPU一样,当我们面对事物的时候,大脑会通过原有的存储进行回忆、思考、想象,然后做出对比和判断,给这件事物贴上利弊、对错、好坏等等标签。这就是大脑的二元运行机制,大脑必须对一件事下定义,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
胡思乱想之所以叫胡思乱想,是因为面对的是没有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的事情就有无数可能,大脑并不能对它下定义,但是你又必须为此事纠结,那么大脑就会不断运转,不断消耗。
这个时候,你想让自己停止思考,转移注意力,但又会蹦出来很多其他的想法,为什么?因为你的大脑已经对处理信息产生了惯性,愤怒、焦虑、恐惧总是源源不断地从你的脑子里冒出来。
摆脱方法--进入健康的思考模式
想要建立健康的思考模式,你需要树立一种念头,那就是不评判任何事物,比如,你昨天考差了,又或者你考的很好,都不要去评判自己,假如你考的很差,你如果评判自己,你就会陷入不断地自责和后悔,假如你考的很好而评判自己,你就会忍不住欣喜,然后想到我下次也要考好,万一下次考不好怎么办,任何一种评判,都有可能让自己陷入焦虑。
如果你转变这种思维方式,改成:这次我考试我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去解决和优化,你就能将情绪转化为理智。不把重点放在评判问题上,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