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焦虑症,学习底层逻辑的重要性

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pf.39.net/bdfyy/bdfhl/191221/7704831.html
之前没有太重视过焦虑症群体,看过的病人多了,越来越发现在的人(身体有疾病)多少都有点焦虑。首先必须要了解,焦虑症,是有实实在在的症状的,而这个症状因人而异并不统一,但是统一的是,医院都看不好或时好时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焦虑分两个层面来说,一是生理,二是心理一、生理层面大部分焦虑症患者的病情没有发展到器质性病变,医院检测不出来,但是症状本身是明显,比如失眠、心慌、气短、烦躁。举例,如失眠,医院并不会治疗病因,只是针对失眠开一些安眠或者助眠的药物。心慌、气短、自汗、盗汗、烦、偏头医院更是无从下手,只有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临时办法。但是这并不解决根本问题,而且长期用西药,还会对肝、肾等脏腑造成伤害,导致病情加重,从而更加焦虑。其实这些情况病人心理都清楚,只是苦于没有好的方法,所以才会对心理造成压力,长期下来形成焦虑。二、心理层面很多病人也很聪明,医院的方法只是临时性治疗,不能治愈,从而寻找新的方法,比如中医。但中医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统一治疗方案,而且门派众多,找十个大夫开出来的方剂也是大相径庭,也不知道哪个医生好使,让病人很难抉择。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汉代《伤寒论》中就有记载,上面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大概意思是,现在的医生,不追求《内经》的根本,每家都有自己的偏方,自己的套路,不管什么病人来,病人说一个症状就开一个药,很不负责。汉代的中医就已经是这个风气了,现在更是如此,医院的大夫,同一个病人进去,开出来也是不同的方剂。那在疗效上也是会有差别的。而焦虑症病人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一是不好选择,二是得不到疗效,不好坚持。中医跟西医还不一样,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出疗效的。如果病人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坚持,反而会得到更差的效果,最后甚至导致生理病情加重。病人经过了很多尝试后,依然没有得到正向反馈,就会在思想上形成焦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胡思乱想,想象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什么的,最后陷在里面出不来了。归根到底,思想的焦虑,其实还是因为身体引起的,如果一个人吃得香、睡得好,怎么可能焦虑呢?当然也有纯心理因素的焦虑,比如工作的压力、经济的压力、以及做了什么亏心事儿,心理有鬼这种(某官在狱中一夜白头),就会造成纯精神上面的焦虑,这些情况是药物所不能治疗的,只有解决了当下的事情才会有所改善。但是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的焦虑,会对身体造成伤寒,长期在焦虑情绪中生活,身体也一定不会好。还有更加复杂的焦虑症,就是生理+心理,本身就有身体上的症状,再加上家人的不理解和经济层面的压力,对焦虑症患者来说,就更加难以治愈了。如何治疗除了纯精神层面上的焦虑症以外,生理层面的焦虑,都是要解决症状,而焦虑之所以可以形成,就是因为在自己的认知体系内,无法解决实际的问题,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焦虑再任由其发展则会发展成抑郁。所以解决焦虑问题,根本是要学习。市面上能随手可得的东西往往都是结论,比如吃什么东西可以治疗什么病,可以补什么脏腑,但是底层逻辑并没有人告诉你,当你尝试过后不管用的时候,就会想不明白,因为没有底层逻辑,只知道一个结论。对于中药治疗也是如此,你不懂中医,医生说啥是啥,你只有盲从的份儿。既然是盲从,在短时间内没有得到好的疗效,就会很难坚持,再试下一家,最后形成一个死循环。当年有本书叫《求医不如求己》异常火爆,其实就是抓住了读者的这个心态。这书名起的是一点毛病都没有,但是里面的内容也都是结论,而没有基础逻辑。只有学习《黄帝内经》才能明白生病以及治病底层逻辑,再配合实践,才能真正做到“求医不如求己”。生理性焦虑症,往往都是虚症,虚症是需要长期吃药调理的,而在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如果没有比较明白老师带领,自己很容易蒙圈。底层逻辑所谓的底层逻辑,就是知其所以然,你要明白医生给你开的每一味药都是干嘛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比如说治疗咳嗽,开了半夏、甘草,医生说半夏、甘草可以止咳,这就是结论,他的逻辑就是半夏、甘草可以治疗咳嗽。但真正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分阴阳、辨虚实,半夏、甘草有可能可以治疗好咳嗽,但是是在病人不虚的前提下,如果医生不会辨别虚实,只是用简单结论对应的话,那治疗效果一定不好。所以我说的学习,是学习底层逻辑,要学会分阴阳、辨虚实。举个例子,当归四逆汤中是厥阴经补虚补血的方剂,有桂枝、细辛,这种解表药,道理何在?其原因道理就是《黄帝内经》当中,阴阳应象大论里的一句话,“皮毛生肾”,如果没有系统学习过经典的医生就会不理解,他们的思想里就是肾虚补肾,肾主水,所以就要滋阴,大量的使用地黄。这就是张仲景说的: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

最后给大家梳理一下生理焦虑的过程:身体有疾——》寻求治疗——》无效、或时好时坏——》影响生活质量——》形成焦虑——》社会、生活压力加大心理负担——》加重焦虑——》形成抑郁——》加重疾病——》再次治疗.....

其实这就是个圈,对于医生来说,从哪个点下手都是一样的,只要是有效的治疗,都对病情的改善是积极的。还有一个好的方法,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会有效,就是锻炼,锻炼是恢复气血的好方法,所以坚持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最后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喜欢就点赞、点在看、转发。张凯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c.com/jlzpd/138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