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征
在某论坛上,有位妈妈发贴子说:
“从生完宝宝到现在已经4个多月了,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总是浑身难受,医院检查,还查不出什么大毛病……感觉活着好痛苦……”
结果下面有很多妈妈回贴子说她们也有类似的表现。
我有一个阶段在月子会所做心理顾问,接触到的产妇里头也有相当多的产后焦虑,甚至产后抑郁的。可是,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都不会意识到这是心理问题,家人、包括自己都有可能会认为是没有休息好、营养没跟上、太娇气、还不适应等等。因此往往不能引起重视,来做心理咨询的也是少之又少。例如有的产妇总是哭,开始的时候家人还不断地安慰她,后来家人就有些烦了,她见到我一张嘴就哭了,因为连她自己也讨厌这样的自己,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但就是想哭,控制不住。
产后焦虑和抑郁是非常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因为这对儿童的成长而言非常重要,这个问题我会在后面谈到。还有,有的人不仅仅是产后才焦虑或抑郁的,而是在孕期就已经有了,但孕期因为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不适,更是容易被忽视。
先来说说焦虑的特点。焦虑有三个要素:
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忧虑的心境;
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焦虑通常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
首先,在心理上,会表现出很多的担心和紧张。容易把一些简单的情况严重化甚至灾难化。比如说,过度担心孩子,当孩子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例如发烧、咳嗽或其他表现的时候,有的妈妈会过度焦虑,恨不得马上把症状消除才行。也有的女性会特别敏感,例如丈夫晚回来了,或是婆婆说些什么话了,都会感到委屈和难过。并对未来有过度的担忧。
同时,焦虑还很容易伴随躯体上的表现,可能出现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尿频、尿急、出汗、胃肠不适等等症状,有的还可能引起乳腺方面的问题,例如泌乳减少、乳腺炎等。
因为人们长期的思维都是把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分家的,所以呢,有了这些躯体症状时想不到这可能是心理的问题。例如胸闷气短、心慌、血压升高可能会认为是单纯的心脏的问题,尿频尿急可能会认为只是泌尿系统的问题、胃肠不适认为是消化系统的问题等等。但这却可能是焦虑的表现。
此外,在行为上,可能表现为坐立不安、反复无常、烦躁、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容易哭泣等等。
当产妇有了这些表现,并且持续的时候,
需要引起重视!
需要引起重视!
需要引起重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产后焦虑和抑郁对婴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和婴儿的心理发展过程有关。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经过大量的对于母婴关系的研究,提出:婴儿出生第1个月为正常自闭期,或称为正常的孤独期,这是它作为婴儿离开母体,在子宫外生活的巩固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让新生儿适应子宫外的生活。在这个期间,婴儿没有自我和外界的观念,他们紧紧地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时期,婴儿将母亲知觉为自己的一部分,因此,他们还以为所有需求的满足都是由自己提供的,处在幻觉和原始自恋的状态——每当他们饿了,就会有食物出现;每当他们感到不适例如冷了或热了,就会有被子的增减……这说明他们象神一样拥有全能般的力量。
马勒指出,在正常的自闭阶段,父母的任务是无条件地满足婴儿的需求,建立亲切、关爱的情感关系。如果这个阶段缺乏恰当的母爱,婴儿就可能会固着在封闭和呆板的状态,对外界刺激不作反应或只做逃避式的反应。
一个月以后,婴儿从相对封闭的世界走出来,开始对能满足Ta需要的母亲产生了模糊的知觉,自闭的壳开始破裂,而另一种不同的心理壳或是心理膜开始形成。这层膜将母亲和婴儿从心理层面上包裹在一起。从出生后1个月到4、5个月这个阶段,马勒称为正常的共生期。这是一种不分化的状态,婴儿将自己和母亲包裹在一起,在心理上两个人是合一的,是一种与母亲的融合状态。对于婴儿来说,是绝对依赖共生伙伴的,而对母亲来说共生则有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婴儿对于母亲的需要是绝对的,而母亲对婴儿的需要是相对的。
那么,如果母亲是焦虑的或是抑郁的,就可能会因为她们沉溺在自己的低落的情绪里,而导致她们无法去看见并回应婴儿的感受和需要,这会影响到婴儿的原始自恋的形成——结果有的人就固着在那个阶段,成人了以后还渴望自己有全能般的感觉;以及自我的形成——婴儿通过在母亲的眼睛里看到自己,从而形成自我。妈妈就象一个镜子一样,孩子的所有感受和需要如果妈妈能够看到,并给予确认,那么婴儿对自己的这个部分也就获得了存在感。这对于一个人的自我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Ta无法被妈妈看到,Ta的自我难以形成,就可能会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需要通过外在的人、物和环境来评判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且总是生活在深深的不安之中。
所以产后焦虑和抑郁,对一个人心理的成长可能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那么一旦发现妈妈有上述的一些表现,讲道理、或是鼓励她坚强是没有用的,最好及时地通过心理的介入,来帮助她从焦虑或抑郁中走出来。
为什么产妇容易焦虑呢?
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呢?
焦虑的原因有的是现实层面的——例如月子有没有人照顾、照顾的好不好,家里的经济压力,工作是否会受到影响,家人间的沟通是否顺畅、孩子的健康状况等等。
但是这些现实问题可以说在绝大多数的家庭中都会有,为什么有的人会特别焦虑,有的人没有那么焦虑呢?
这是焦虑的另一个来源,就是由此而产生的想象。想象对于焦虑的贡献,要比客观现实大得多。焦虑与恐惧最大的区别就是,恐惧往往是有具体的指向的,而焦虑常常没有。也就是说,焦虑的强度,和事情本身,是不匹配的。例如孩子咳嗽这件事,严重程度可能只有3分或5分,但妈妈的焦虑却可能达到8分或10分。多出来的,就是由事件而产生的想象了,而已经与事情本身无关。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焦虑的来源还可以分为表面的和深层的。表面的焦虑事件背后,可能反映了夫妻长期的沟通不畅,可能激发了长期以来对丈夫的情绪但又难以表达,或是对自己的过度的不自信——因为自己从小到大都很少被肯定,或是由于过于优秀和独立而带来的压力和委屈等等。
再往深了去探索呢,女人生孩子也意味着一种超越——和母亲是一样的身份了。这也容易激发起因成功而带来的不安。此外,这又意味着一种“丧失”——失去了孩子的身份了。
焦虑中的威胁未必比恐惧来得强大,但是它却会在某个更深刻的层次攻击我们。这种威胁必定是针对人格“核心”或“本质”内的某个部分。这也是让焦虑中的人自己都难以理解自己的一个原因之一。
那么如何去应对呢?
首先,对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的去沟通、去讨论和解决;家人需要给予产妇足够的理解和支持。知道她不是太脆弱不坚强,也不是胡搅蛮缠、没事找事,而是她的内心感受到某种强烈的情绪无法自拔。
对于想象,以及更深层的部分呢,这就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介入了,因为这部分是家人很难做到的。
焦虑不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是自我发出的情感信号,作用在于提醒自我回避危险情景。因此,我们对于焦虑的理解,而非排斥,或许是更重要的态度。
(原载于《完美孕妇》杂志)
——END——
文/刘铁征,编辑/徐亚林
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保留此信息以及乾能教育白癜风治疗医院的专家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