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6岁开始,好像就没给他剪过指甲!”
当一位妈妈把孩子啃得血肉模糊的指甲照片拿给我们看时,我吓得倒吸一口凉气,但在场的好几位妈妈都说“我儿子也是这样”。
几位妈妈都试过很多方法,先是讲道理,告诉孩子指甲很脏,咬出血还会发炎,但没有用;后来又用打骂等等方式教训孩子,但也没有用。
医院查了微量元素,也都正常的;还试过在指甲上涂辣的、苦的,但只好转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又回到老样子。
“他不是不知道咬指甲不好,可就是管不住自己!”
为什么孩子会屡教不改的咬指甲?
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心理压力太大。
“压力罐子”
我们的心理像个压力罐子,每天的经历中,有些会往罐子里加压,有些则会减压。
比如我们自己,每天上班工作辛苦,又被客户指责,被老板挑剔,这些都是在加压。顶着一天的压力回到家,看到房间乱糟糟,孩子作业乱糟糟,压力罐累积了太多压力,“爆表”的我们忍不住冲着孩子大吼一阵,发泄了不少压力。
再次之后,有些人通过不停地刷手机缓解压力,有些人则通过运动、缓解压力,而那些没有被发散出来的压力会积累到第二天,日积月累下来,压力越来越大,就开始显现在躯体上,比如失眠、掉头发,甚至抑郁症、焦虑症等等。
这也许就是弗洛伊德说的,当愤怒被积累下来,总是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
对孩子而言也是这样,他们每天一早上学,早起、严格的纪律、老师的批评都在增加孩子的压力值,而休息、大笑、愉快的运动可能降低孩子的压力。
当天的压力没能散发出来,第二天的压力继续在孩子的心理积累,所积累的压力过大,超过了孩子能够承受的能力,就会表现出各种行为问题,而咬指甲只是其中一种。
有心理专家认为,咬指甲的行为非常类似“吸吮”,可能是孩子本能的,在用婴儿时的吸吮母乳的动作来缓解压力。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很难因为您的教训、打骂而停止咬指甲的坏习惯——因为您的教训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压力,让他们更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当然,咱们不能武断地说,只要咬指甲就是压力山大。因此,我们需要观察孩子咬指甲的时机和情绪状况,是否存在一些特点。
观察咬指甲的时机
孩子在哪些时候容易咬指甲?是每次听您训斥的时候咬指甲?还是写作业的时候咬指甲?或者上课的时候咬指甲?
而这些时刻,是否正是孩子最容易感受到压力的时刻?又是什么带给孩子的压力?
我认识一个孩子,每次写作业思考的时候都忍不住咬指甲,妈妈一看到就忍不住要打他的手,或者骂一顿。显然,妈妈的这种管教方式无法帮到孩子,反而可能加剧孩子的行为问题。
因为对自己“咬指甲”感到愧疚本身,也成了孩子的一大压力来源。
既然知道孩子的咬指甲可能源于压力过大,那么就需要帮他“减压”,而不是加压。具体要怎么做呢?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