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9月1号传统的入园时间了,应该有许多家庭跟魔妈一样准备送孩子上幼儿园了,家长最担心的大概就是碰到宝宝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该怎么办。
先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入园前带孩子熟悉环境,并努力营造好玩愉悦的氛围;
2、分离准备。入园当天把孩子交给老师以后,离开前告诉孩子:宝宝今天要上幼儿园了,妈妈也要去上班了,妈妈很爱你并且希望你能在这里直到妈妈来接你喔。特别要注意不要躲在旁边小树林里偷看,被宝宝看到的话一定会拖着老师追过去的。
3、老人送孩子注意该放手就放手。如果是爷爷奶奶这样的长辈送宝宝上学,注意提醒在离开以后,一定不可以因为宝宝哭闹就心软跑回来说:好吧好吧奶奶再陪你一会。该放手时就该放手了,与母乳喂养一样,该断奶时还是要断掉的,哺乳到三四岁这样的行为魔妈个人并不是很提倡哟。
4、不同个性的宝宝在幼儿园的表现不同,有些立马自来熟,不需要家长担心;有些是非常敏感,表面上很安静,内心里压抑着极大的恐惧感;当然更多的孩子是表现得拘谨,合并着有哭闹行为。我们需要理解,毕竟到了新的不熟悉的环境,任何人都需要一个寻求安全感的过渡时间。要接纳孩子的所有表现(不论你认为表现是好或不好),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给孩子一些时间并不会损失什么。
5、家长自己不要先表现得极度担心。你都担心的事情,觉察力这么强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并且很自然的比你更担心。所以修为自己,还是家长最先要做到的。
6、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儿童心理问题,即所谓的“儿童分离性焦虑”。这个问题可能最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这个问题会导致宝宝在幼儿园不肯吃饭、不肯午睡,甚至不肯喝水,整天哭着吵着要妈妈,老师怎么哄劝都没有效果。
先来看看心理学上关于这方面的权威解释——
儿童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宝宝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状况,它与孩子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父亲的过分依恋有关。分离性焦虑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矫治,会影响宝宝以后的生活,如上学后很容易发生学校恐惧症、考试紧张症,甚至成年后出现急性或慢性焦虑症,阻碍心身的健康发展。
可能许多家长没想过,分离焦虑的孩子到底在焦虑什么?
答案:焦虑的是妈妈会不会来接TA。
平时我们可能经常听到,家长带孩子到幼儿园或者亲戚家里(暂时待着),会告诉孩子:你今天要好好在这里吃饭,多吃点哦,如果不好好吃饭我就不回来接你了!(一定一定在平时要注意不要随意吓唬孩子,那是在牺牲TA对外界的安全感,之后就不是那么容易弥补回来了!诸如:妈妈不再喜欢你了,这么晚出去会被外面的狼吃掉等等)
好了问题来了,孩子事实上真的不知道你到底会不会来接TA啊,TA会担心的啊!TA那么信任大人,大人用语言就可以轻易营造出让TA焦虑的氛围了。这就是TA恐惧焦虑的地方。
不如换个方式说:我XX时候会来接你。而且因为我很在乎你的健康情况,非常希望你能在这里好好吃饭,这样我会很开心哦。
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孩子内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7、入园前可以在家里进行一个游戏来缓解宝宝的紧张。
1)准备三个大纸箱子,分别代表着幼儿园、妈妈/爸爸的公司、家
2)大人与宝宝一起玩过家家,先将宝宝带到幼儿园这个大纸箱里,随后家长就挥手再见去到公司这个纸箱里上班。
3)假装看着手表说,哎呀下班时间到了,该去接我家宝宝了~(请越夸张越好)接着从箱子里出来,到宝宝的幼儿园这个纸箱里把宝宝接回到家这个纸箱里。
如此反复几次,直观的模拟一个上幼儿园的过程给孩子。让宝宝从认识上对上学这个事情不再抗拒。
注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家长尽量表现出超级夸张搞笑的表情与动作(快把你一脸的严肃样丢掉吧),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8、偏个题说一下,焦虑与安全感不足也是密切相关的。
通常妈妈下班回家要做饭,孩子一直喊着“妈妈妈妈陪我玩”的时候,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一般都是“宝宝乖,妈妈先去做饭,做完饭再回来陪你玩哦”,是不是这样?
再举个类似例子,比如你的老公下班回家,你希望他陪你聊天,他做出两种反应:
1)跟你说“亲爱的等一下哦,我先打扫一下卫生清洗一下碗筷,一会就回来陪你聊天哦”
2)立刻过来陪你亲昵及聊天一会,接着才去打扫卫生清洗碗筷。
在第一种情况下,你老公给你的感觉是卫生重要还是你重要?是不是更喜欢第二种方式?
孩子也是一样的,今后我们遇到这种情况,要跟孩子说“好的宝贝,妈妈先陪你玩十分钟好么,然后就要去做饭可以吗”
这种情况下,孩子感受到的就是自己对于妈妈来说的重要性,安全感进一步巩固。
俺知道有许多家长还未听说过“分离焦虑”这件事。这里补充点理论内容,更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找到更恰当的处理方式。
分离性焦虑原因探密:
●遗传因素
患有焦虑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而且同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率可高达50%,这些都说明分离性焦虑症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亲子过分依恋
患有分离性焦虑的宝宝平时一直与母亲或固定的养育者呆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则往往对孩子过于珍爱、过分保护,事事包办、处处代劳,从而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一旦与母亲突然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生活事件影响
在出现分离性焦虑之前,往往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为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不幸事故如亲人重病或死亡等?
分离性焦虑有哪些表现?
分离性焦虑大多数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当他们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会深感不安,出现明显的过分焦虑情绪。许多孩子甚至常常无根据地出现种种奇怪的想法:担忧亲人可能会离开自己,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复返;担心他们的亲人会发生危险,会发生意外,会遭到伤害;担心自己会大祸临头,与亲人分离,或担心自己会被拐骗等。因此,他们不愿意离开亲人,不愿意上托儿所或幼儿园。
当预料到自己即将与亲人分离时,他们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哭叫、吵闹,或出现淡漠、退缩。如果勉强或者强迫送他去托儿所或幼儿园,常在托儿所或幼儿园里哭哭闹闹、挣扎不安,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甚至不吃不睡,而且这种表现一般超过两周以上。有的孩子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疼、腹痛等症状。分离性焦虑症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如何防治儿童分离性焦虑?
1.扩大孩子的接触面(3岁以上的宝宝)
让孩子尽量多接触家庭以外的小朋友和大人,以克服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胆小、怕生、怕人多等。
2.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所有宝宝)
从小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衣、洗手、自己大小便等等。妈妈要注意避免事事包办、处处代劳,不要让孩子养成对家长过分依赖,否则孩子一旦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就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培养孩子的合群能力(3岁或3岁半以上的宝宝)
注意:三岁半以下的宝宝暂时不考虑这个方面,此时宝宝的社交敏感期还没到呢,俺不建议家长对宝宝进行强制性的要求,这点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了,要求宝宝一定跟别人打招呼、说再见等等,都是过度干预的行为。顺道讲一下“把尿”这事,也是一个道理,宝宝括约肌还没发育好呢,提前进行把尿行为就是一种干预,事实上等括约肌发育好了,哪个宝宝不能自行排尿呢
当小朋友来家里玩时,爸爸妈妈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把玩具拿出来和其他孩子分享,以培养孩子合群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这样孩子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时,就能与其他小朋友融洽相处,减少或避免分离焦虑的发生。
4.做好准备工作
在孩子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之前,爸爸妈妈应经常给孩子讲托儿所或幼儿园的生活。告诉孩子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大家在一起做游戏非常开心。也可以提前带孩子到托儿所或幼儿园参观,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不是到了入园时生硬地把孩子推进托儿所或幼儿园,自己一走了之。
在孩子进托儿所或幼儿园的头几天中,爸妈可以陪同孩子在托儿所或幼儿园里玩玩,随着孩子与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师熟悉、亲近起来之后,爸妈可以逐渐减少陪伴的时间,直到最后完全放手,切莫操之过急,以免加重焦虑发作。严重的焦虑症宝宝要立即请儿童心理医师进行系统脱敏治疗。
5.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如果父母本身有焦虑倾向,就要认识到自己个个性弱点对宝宝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家庭中传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爸妈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焦虑,对宝宝表现得耐心、冷静是很重要的。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养育的过程,是一个父母与孩子渐行渐远的一个过程,要学会接受与做好协助工作,而非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养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分离。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完成与我们的分离,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是我们在整个养育路上都要细致研究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