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书语#焦虑的荣格干出了一件神奇的事

#早安书语#焦虑的荣格干出了一件神奇的事

早安。临时改了今日的推荐。因为早上的一档电视节目。大部分的人都会感到处在焦虑中,但早上的一档节目里,我在看关于焦虑症的解读,对比着那一条条的症状,不开玩笑的说,我是不是得了焦虑症?我不想就这个问题说的更多,因为这是一下子升起的念头,我对焦虑症一点都不清楚,一旦情绪感官的问题转移到医学领域,我总觉得,这有点危险。就像之前有一段时间,大部分人爱说我抑郁了。抑郁和抑郁症肯定不一样。焦虑和焦虑症也肯定有轻重。关于抑郁症,我身边确实有例子,我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听他们讲当时的表现,对比了我在某年工作的一段时间内的状态,我说,我可能就差像你们所说的,站在高楼上忽然有一种想跳下去的感觉了。那么,焦虑症呢?时刻的不安,记忆力的衰退,无端的易怒,紧张和不愿见人——我一直开玩笑说是社交恐惧症——这是焦虑症的一种表现。以前看美剧或者港剧,总有心理医生的角色,小小的心理诊所,预约来诊疗咨询的人,我那时总觉得,这看起来就像是找人倾诉,也许,活在这世界上的人,确实都很少能找到合适的人倾诉吧。国外还有宗教的疏导,比如教堂里的忏悔,和牧师的对话,让你内心所背负的沉重有地方化解。而我们的生活里,你如果说自己焦虑了或者抑郁了,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别矫情了,从根本上,我们认为这些只是个人情绪在作祟——又闹脾气了?又不成熟了?又多愁善感了?没有人会认为,这可能是一种人格障碍的疾病。于是我们如果真的有人罹患这种疾病,大多靠的是自我的治愈,或者,越来越严重。中国人内在也有自己的宗教解脱办法,那就是,随时就势,儒家的穷达之间,实则有道骨佛心。但这充满智慧的生存法则,实际上是你活出来的一种境界,那么,当你还不能游刃有余的徜徉在东方智慧里呢?其实想想,目前社会的发展里,和人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发展里,应该是要协调进行的。假若社会物质文明一直往前,精神文明必须要与之相配,否则就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于个人而言一样,在变化和压力下,迎风破浪,外在的功名和内在的精神也要相配,否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我在大一那年,自己因为好奇,读了很多之前不会接触过的领域的书,比如心理学的著作。其中有一位作者叫荣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荣格,是和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两人也有过蜜月般的相处时期,但最终因观点不合而决裂。我倒是倾向于荣格所论,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一切都指向性的能量(力比多),而应该扩大为一种生命的能量;也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一切都指向早期的伤害与经验,而是在生命的每个时期都会有变化和有可能借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据说荣格年轻时得过奇怪的病,被同学推倒后,在之后的日子里,常常突然的昏厥,他靠自我的精神疗法治愈了自己的疾病。青年时期的荣格广泛阅读,在阅读中弥补自己的知识不足和精神受挫,《浮士德》应该是他很有收获的一本书,这在他后来的写作中,有所体现。这也影响了人们对荣格的价值的评判,毕竟,弗洛伊德的文字更加能够清晰说出观点,令人信服,荣格则让人看起来有一些神秘的色彩,不过,他所创造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内倾外倾人格,等等这些理论,直到现在依然是心理学和美学意义上的指导。荣格也一直被焦虑所伴随,弗洛伊德说荣格是他见过的最复杂的精神病,这可不能理解为两人决裂后的骂街,实在是,这两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太相似了。在荣格看来,弗洛伊德有一种精神病,并且有着十分令人担心的症状。在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的这一年,荣格年近四十,拥有名誉、权力、财富和知识,但是恐惧找上了他,他处于中年危机之中。在他焦虑一直伴随且开始加重的时候,他开始了日记一样的创作,并且在很多地方继续神秘化,包括用画笔描绘出他的梦境和幻象。这个时期的著作,直到他死后多年,才集结出版,但如果只看一部能代表荣格思考主体的书,就看这本吧。今日推荐,荣格的《红书》。《红书》是荣格的一次探索,这也奠定了他跳出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层次,转而把视野投入到心理、人文、艺术、宗教、神话乃至更广泛的世界,从个体的无意识到集体的无意识。《红书》代表着荣格的探索,也反映着荣格的遭遇,一方面他对个体无意识的认知深刻,但另一方面在他试图构建起个体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连接时,他也迷失在自己庞杂的思想里。这让《红书》看来起像是一部梦之书,通篇是他的梦的流淌,也许我们无法去索解别人的梦,但不得不承认,它吸引着我们进入,令人着迷。在晚年自传中他解释(著作红书的那一段)说:我的职责现在明确了,我得竭力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以及我自己的体验总的说来与人类的体验到底巧合到什么程度。因此,我的第一个义不容辞的职责就是探究一下我自己的精神的深处。所以在我看来,《红书》在他生前,荣格不许出版的原因不在于他让别人看到了荣格近似于神经病的面目,事实上,他在自己的很多著作里包括晚年自传里讲述了很多他个人的经历,《红书》对荣格而言,更像是他自己内心的圣经,是他私人的平静之地,是他思想的源泉之属,是他从个人连接整个人类的感受端口......荣格除了研究西方的思想,他对东方的佛教、道教都有研究,据说他在保持心里平静的那段岁月里,每天画一幅曼陀罗,也就是坛城。我在想,《红书》,其实就是他用西方理论构建的他的一座坛城,是他自心的宇宙,是他自性的圆满。不过,这部著作在持续了十六年后,未曾完稿,据说是荣格的朋友汉学家卫礼贤给荣格带来一本自己翻译的中国道教经典《太乙金华宗旨》。看过此书后,荣格恍然大悟,自己要表述的在中国道教中都表达过了,于是,停止了《红书》的写作。我是没看过道教的这本《太乙金华宗旨》,隐约觉得这故事说的有点夸张。荣格恍然大悟这样的描述,就当成故事读读吧。事实上,荣格这本《红书》如果现在读不懂,也就当作插画读读吧。回过头,再等等经历和时间,再读会更好。荣格倒是曾于年谈到这本书:我跟你谈到过那段岁月,追寻内心图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时光。其他一切皆发源于此。这本书就始于那时,在那之后的枝枝节节几乎无关紧要。我的一生都在阐释那些意象,它们从潜意识中迸发,像一条深不可测的河流,在我的内心泛滥,几乎要毁灭我。这些已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载。后来只是一些外在的现象、科学的阐述与生活的融合,而包孕一切的神奇开端就在那时候。说回焦虑症,焦虑伴随的荣格,和弗洛伊德最大的分歧,其实在于荣格肯定了人的精神世界里具有崇高的抱负的,不限于那些黑暗势力的影响,所以,正能量的摘录关于荣格的一段描述给大家分享下,自我认知清楚,人生的路,要有方向:荣格认为,人的一生在时间上可分为两部分,青年时代要自立,建立家庭,完成社会和义务,在男子是集中在他的智力或特殊才能的发展上面;在女子则为集中在自我牺牲的天赋及那些能使她在世上留下踪迹的品质上面。第二部分为四十岁上下,关键是找寻一种新的意义与目的。此时,人们应转变自己的目标,从自我实现转变为自性实现。接受自己逐渐步入黄昏,生命力(能量)逐渐减弱的事实,而放弃青春期期望值过高的英雄主义理想。即使壮志未酬,夙愿难偿,亦大可不必痛不欲生,而应逐渐将力比多从外部撤回。荣格自己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说:我不得不放弃英雄理想主义,因为在自我意志之上,有更高层次的东西,人必须服从后者。换言之,人在后半生的目标应为实现个体化,即通过个体化进程而达到自性的实现。在这一进程中,人们会获益于前半生的经验,并获得更完美的创造力。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间好
白斑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c.com/jlzzs/8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