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更为不幸的是,贫困引发的心理问题还可能在代际之间传递。如果一个人在母亲孕期或童年时期经历过苦日子,患营养不良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从而可能出现认知发育受损,在成年后也更易陷入和祖辈相同的困境。但这种困境就无解了吗?也不是,还是有办法的。发钱,或者让人开心,都有助于脱困。财政援助:发钱让人更开心想要打破抑郁和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可以从缓解贫困开始。没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发钱。但是发钱有用吗?有人认为,直接发钱会助长“懒惰”,让贫困之人习惯不劳而获。但这很可能是偏见,而且发钱确实有积极的一面。一些研究发现,财政援助能够在心理层面帮助到低收入人群,让他们生活得更快乐,并且这种积极影响长期存在。年的一项设在印度尼西亚的研究就发现,在自杀率原本相近的两个地区,率先收到现金补助的地区内,自杀率下降了18%。而如果经历了干旱和作物减产,现金补助的效果就更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虽然天有不测风云,但如果及时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经济打击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就会小很多。并且,即便在发达国家,情况也是如此。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的低收入人群中开展的实验发现,如果人们每年接受一定数额的免费医疗保险,他们患抑郁症的概率在数月内就会降低约四分之一。与此相印证的是,在像瑞典这样有着丰富的社会保险的国家,经济冲击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就微乎其微。此外,研究还发现,虽然在同一区域内,富人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较小,但整体来看,富裕国家人口的心理疾病总体发生率并不比经济水平一般的国家更低。这说明,心理贫困陷阱是比出来的,让人陷入抑郁和焦虑的并不是绝对的低收入,而是相对贫困。在未来,科学家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贫困导致心理问题的细节,以制定最佳的政策组合,来帮助人们走出困境。比如,在这个因果链条中,如果是收入不稳定起主要作用,那么提供健康和失业保险可能至关重要;而如果早年生活条件较差是主要因素,那么给幼儿父母提供现金支持可能最为有效。到底是收入不稳定,还是童年贫困导致了心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心理干预:心情好了更容易致富脱困也可以从心理方面着手。既然心理问题会导致贫困,那心情好了,会不会更有钱呢?还真的可以。研究发现,单纯的心理干预,就能帮助人们减轻贫困。科学家们汇总了发展中国家的多项研究,发现,如果帮助人们治疗精神疾病,就可能对他们的就业产生积极影响:个人劳动能力和收入都会增加,脱贫的希望得以提升。年,非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印度果阿地区的名患抑郁症的成人提供了简短的心理治疗,让人们从事自己喜欢的园艺、音乐等活动,以缓解负面情绪。结果发现,与接受传统医疗照护的人相比,3个月后他们的病情获得缓解的可能性提高到60%以上——传统医疗照护仅能提高39%——并且平均每月可多工作2.3天。而对患抑郁症的孕妇而言,心理干预的裨益还可能延续至下一代。年在巴基斯坦,名抑郁症孕妇获得了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和接受免疫、母乳喂养方面的医疗照护的孕妇相比,她们的抑郁症患病率在七年后降低了17%。不仅如此,这些妈妈们在家庭内部还掌握了更多财政权,并且把孩子送到了更好的学校。心理干预,可以让人对未来更充满希望。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目前而言,贫困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