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往往会遵循一种信念,认为对抗抑郁最好的方式就是有人陪伴。
家人的陪伴、朋友的陪伴,或是伴侣的陪伴。
然而,我却发现:有时候陪伴并不是抵抗抑郁的最佳途径,独处反而更有效。
花了很长时间,才承认真的生病了年上半年,我失恋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清楚地知道感情并不是生活的唯一,所以我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上。下半年大概十月份的时候,我突然变得没什么胃口吃饭,甚至发展到有点厌食。我以为是那段时间工作超负荷太累了,所以申请休了两天假,想着好好休整一下。只是没想到食欲还没有调整回来,还频繁出现腰痛、头痛,晚上睡觉还爱发汗。在两个月暴瘦十斤后,我去做了各种身体检查,结果却都没问题,医生建议可以检查一下心理层面。我当时是一笑而过,觉得不可能,加上工作的原因,那件事就此耽搁了下来。直到年3月,我突然发现有天早上起不来,是那种没有任何力气、呆滞木僵的清醒状态。我知道自己是真的有异常了,却又觉得完全可以控制好自己,我对自己的自控能力太过自信了。一直到同年五月份,我开始出现发抖的症状,每天醒得很早,但是起床却特别困难,常常想哭。我不得不承认,我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了,我需要科学的帮助。父母赶来陪伴,我却更痛苦
在确诊重度抑郁症后,我瞒着家里人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等急性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我跟医生申请出院,想回家继续药物治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父母和朋友都会轮流来陪伴我,我很感动,同时也很自责。所有人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我,我却没有丝毫好转。甚至在抑郁发作的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了与人相处的麻烦和痛苦。一个是受低动力影响,我会出自内心对社交感到十分害怕和抵触,包括亲近的人。另一个是作为陪伴者,他们非常希望我能快点好起来,这让我更加焦虑自己的病情。加上我发现,无论是朋友还是家人,都没办法给到真正的关怀和抚慰。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都不一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问题和烦恼,他们没办法抽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倾听、理解我的感受。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会不会,陪伴并不是我抵抗抑郁的最佳途径。这个念头一旦出现,只会一次次地让我对陪伴、交流感到更加抵触。搬离旅居,开始独自面对
终于,在咨询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后,我毅然踏上了独自面对抑郁的路程。安抚好家人朋友后,我独自搬去了一个陌生小城生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选择了一个平静的环境,远离了嘈杂和压力。一开始,我的抑郁症状出现的频率还是挺高的,独自异乡只能尽量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吃药。抑郁发作的时候,我会独自待在房间里,把窗帘都拉上,窝在沙发上静静地等它过去。身体状况允许的时候,我会一个人去海边走走,听着海浪的声音,感受着微风和阳光。在一个宁静的环境中,我可以自由地思考,自在地流露所有状态,这让我的内心十分放松。慢慢地,我开始寻找自己独处的意义和积极性。比如,我会尝试规划自己一天的生活节律,早上出门买早餐,碰到邻居尽量不躲避;午饭前简单收拾一下房间,午饭后午休一个小时,下午出门逛逛。当然,就这一天普通且简单的生活,我尝试了好多次才慢慢在一天内完全做到。除此之外,我会和咨询师保持一周一次的线上咨询,跟她分享我的日常、我的心情以及我的思考。就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我逐渐明白,抑郁并不是我内心的敌人,而是一种提示。它在提示我要去了解自己,去寻找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去获得真正的生活力量。跟自己对话,发现更真实的自己现在,我已经回到了原先工作的城市,并且恢复了工作状态。我依旧会给自己留有独处的空间,跟自己对话,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也还一直在坚持着。复诊时医生说痊愈倾向很好,但这并不是因为我找到了抑郁的原因。因为在我看来,抑郁的成因是极为复杂且多样的,或许连医生都无法判断患者抑郁的原因。所以,在跟自己对话的时间里,我并没有刻意去探索抑郁的根源,更多是去感受抑郁的存在和情绪,找到对应的、适合的缓解办法。可以说,那段独自面对抑郁的经历,让我不断梳理了抑郁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并跟自己进行了一次内在的整合,找到了生活的平衡点。当然,我的经历并不是告诉大家,抑郁后都要去选择独处治疗。不可否认,独处的确会切断患者与社会的联系,加重抑郁情绪。并且,部分抑郁人群独处会失去自控能力,会出现破坏性的结果,这也是当初家人朋友十分担心的地方。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如果你独处时并不会内耗,反而是一种平和的状态,那么独处可能会为你疲惫的躯体和情绪营造休息空间。最后,我想说:“鼓励抑郁症患者与外界联结,并不代表要一刀切地阻止独处,应该适当给予我们独处疗愈的空间,更好地去看见真实的自己。”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私信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