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发病群体越来越低龄化,看看你的孩子

本身抑郁症属于心理医学范畴,我来做评价明显属于超纲性质。其实我本身不想说,可看到实际情况以后我觉得不说不行。根据一些线索我搜索了一下关于少年抑郁和儿童抑郁的内容,得到的结果是如今抑郁症的高发年龄段开始不断的下降,不信就搜索一下“校园自杀事件”,再去精神康复中心看看前来排队就诊患者的年龄你马上就会相信。教育不是万能的,之前我记得处理过类似的问题。母亲说孩子存在很多跟重度抑郁症很接近的症状,只是我当时没有往那个方面去想,而是根据判断和孩子自己的描述只给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很多人对于抑郁症的理解程度停留在“焦虑”层面,实际上抑郁症远比那个要可怕的多。如果是轻度抑郁会出现悲观、消极、爱吵闹、自闭、食欲减退、失眠、敏感、情绪波动大等症状;而到了深度抑郁的话则会出现自杀、厌世和危害社会等行为。随着抑郁症人数和群体的攀升,我咨询了一些专业的医生与心理咨询师,得出的结论是抑郁症具备“社会传染性”。当一个抑郁症患者开始苛责别人,对别人发脾气,喋喋不休的时候,这种负面情绪同样会传递给下一个人。而这种现象如今在校园和低龄段群体中正在逐渐传播,各位家长请重视起来。那么少儿抑郁有什么明显症状呢?无端产生自卑感。喜欢一个人悄悄抱怨。拒绝接受别人的指导和意见。难以用常理判断的冲动行为,如打架,破坏公物等。对看似有趣的事物都提不起兴致。突然顶撞别人的好意。慵懒、倦怠、入睡困难。肚子、额头、肩膀、膝盖等部位莫名疼痛。习惯性自我否定,怎么鼓励都没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15岁以后,抑郁症的症状开始变得逐渐明显,但是根据临床研究结果,孩子如果是12岁以下年龄,抑郁症状诊断难度相当大。为何现在抑郁症不断“年轻化”?一来是过去一直都存在只是没有被注意罢了,二来这种心理障碍确实具备“传染性”。少儿抑郁症都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呢?渠道一:遗传基因。每个人的承受能力、抗压性都不一样。如果父母都是心理比较脆弱的类型,孩子的抗压性与抗挫性的初始上限也不高。所以患有抑郁症的几率大增。渠道二:生长环境影响。就算父母不是抑郁症患者,但如果有一方爱发脾气或者属于焦虑型、指责型人格的话,孩子的情绪同样也会长期受到影响。渠道三:校园缺乏对学生基本的关怀。老师总是将优等生和差生区别对待,这里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首先我问各位是总是老师关怀的好学生更容易染上抑郁症?还是饱受老师“摧残”的差生更容易染上抑郁症呢?想必你根本没有思考就回答是差生对不对?其实错了,差生因为长期得不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c.com/jlzyy/16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