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琳四个月产假过后就开始上班,如今宝宝已经八个月了,最近她觉得宝宝有点奇怪。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宝宝身上像是装了雷达,跟着她一起爬起来,然后抱着她的大腿不让晓琳上班。
经历宝宝生离死别般的嚎啕大哭之后,晓琳终于“逃”出家门,下班回来还有另一番噩梦。从她踏入家门的那一刻,宝宝都要晓琳抱着,吃饭要她抱、睡觉要她抱,她中途上个厕所或者洗个澡,宝宝就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似乎受了天大的委屈。
为此晓琳十分困扰,平时乖巧的天使宝宝突然变成了这样,只要妈妈在家就寸步不能离开他,否则就哭闹。其实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晓琳宝宝身上,很多宝宝到八个月左右就会变成妈妈身旁的黏人精,一秒都不想跟妈妈分开,这是因为宝宝出现了分离焦虑症。
1、分离焦虑症是什么?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
分离焦虑顾名思义,就是指孩子在与亲密照顾者分离、或者变换了熟悉环境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几乎每个宝宝都会出现,轻重程度各不相同。
因为宝宝小的时候比较懵懂,随着渐渐长大,对外在的认知也不断增强,这个时候就能很明显的表达自己的喜欢情绪,所以一旦离开熟悉的人和环境,宝宝很容易就发现自己处于陌生之中,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一般来说,小宝宝成长到六个月左右,就开始对周遭有了一些认知,分离焦虑也从此显现。一开始可能并不明显,只是不喜欢陌生人触碰或者离开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分离焦虑会在宝宝1岁到1岁半之间到达最高峰,往后会慢慢下降,但是到上幼儿园的时候,还会有一些小爆发。
分离焦虑症根据孩子的性格与习惯,还会有不同的表现,严重的话甚至需要干预治疗。但是大多数孩子的分离焦虑症都会随着成长慢慢减弱,到上学以后会渐渐消失。
2、妈妈们应对分离焦虑症的做法有哪些?是否正确呢?
家有缠人小娃,妈妈往往非常苦恼,四处打听有没有好的应对方法,也会不断尝试让孩子减少分离焦虑,一般来说妈妈们都会用以下方法。
①趁着孩子不注意,或者骗孩子偷偷离开
很多妈妈都为了让孩子不哭闹,选择趁着孩子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离开他,这样孩子看不到妈妈,妈妈也听不到孩子哭。还有一些妈妈会采取善意的欺骗,跟孩子说“妈妈只离开一会儿”,实际上是很漫长的时间。
这两种行为虽然可以避免孩子一时的哭闹,但是孩子长时间见不到妈妈的话,还是会大哭大闹,让孩子下次更舍不得离开妈妈,加重分离焦虑情绪。
②放任孩子大哭,认为哭够了就会好
有些妈妈会认为孩子是在无理取闹,只是想赖着妈妈陪他,所以便会狠心不理睬孩子的哭闹,认为孩子哭够了就好了。
实际上这样不仅不能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还会让他更加伤心,认为自己这么难过妈妈也不理,会不会不爱他了,从而更加黏着妈妈。
③舍不得孩子哭闹,比孩子还着急
初为人母,面对舍不得妈妈的小宝宝,妈妈们往往心里更加焦虑,一方面不能放弃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另一方面也无法离开自己的宝宝。这样双重夹击之下,妈妈的情绪也濒临崩溃,每天都对如何减少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感到焦虑。
孩子与妈妈的心灵是相通的,妈妈的情绪可以传递给孩子,当孩子因为离开妈妈哭闹的时候,更需要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而不是一个传递焦虑的妈妈。
3、如何正确对待宝宝的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症是每个宝宝意识觉醒之后的必经之路,这段时间或许有些难捱,但只要正确对待便可以慢慢减轻宝宝的分离焦虑。
①给宝宝打好心理“预防针”
在妈妈要离开的时候,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特定的程序,让他知道,妈妈要离开了,妈妈还会再回来,妈妈依然爱我。
可以是出门之前的一个拥抱,也可以是告别的一个飞吻,总之提前让孩子知道妈妈要走了,但是妈妈还会回来。有了这样一个心理铺垫,孩子慢慢就会接受妈妈的离开,也知道妈妈不会永远离开,从而减少内心的焦虑之情。
②多外出接触陌生人,让宝宝适应多种环境
在宝宝三个月之后,便可以每天推出门晒晒太阳,观察一下周遭的环境。稍大一些的宝宝,可以推去商场玩耍,去亲戚家做客,接触一些陌生人。
分离焦虑的宝宝往往是因为对环境与陌生人的不确定,从而没有安全感,当他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环境与陌生人,发现他们并没有对他造成伤害,也就会慢慢放心,从而减少内心的警惕性。当宝宝不再对他人和外在环境抱有戒心,那也就不会过于拥有分离焦虑情绪。
③妈妈的良好心情是宝宝最好的安慰剂
宝宝是妈妈的心头肉,很多时候宝宝哭闹妈妈就着急,这种情绪往往比宝宝自身的情绪还要强烈,其实这是不对的。
妈妈的心情是家庭的晴雨表,只有当妈妈拥有良好的心情,才能安抚宝宝内心的焦灼。没有比妈妈的快乐更能让宝宝开心的事情了,所以妈妈要保持自己的好心情,让自己始终处于稳定的情绪之中,才能更好地安抚孩子的分离焦虑。
孩子是家庭之中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