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的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本文来源:健康报」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从年龄角度来看,老年人的自杀率比青壮年高出数倍。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梁红、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主任王翠玲,两位专家讲解了公众对于自杀问题的常见误区,自杀者亲属所面临的心理和情感困境,以及中老年人应该如何呵护自己的心灵。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携手共进,预防自杀。来电深夜,69岁的葛奶奶拿起电话,按下了一串数字。对于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葛奶奶早已谙熟于心。第一次拨打热线时,她告诉接线员,自己的老伴在半年前因癌症去世,临终时人已瘦得“皮包骨头”,她非常心疼,可又做不了什么。老伴走了以后,葛奶奶总想,要是平时把老伴照顾得再细致一些就好了,要是早点发现他的病就好了,要医院看看就好了……难过、内疚、不舍,复杂的情感让葛奶奶深陷悲痛,难以自拔。她试图和儿女谈谈这件事,可孩子们只是劝她“人死不能复生,想开点”。但葛奶奶做不到。白日的忙碌暂时分散了她的注意力,而到夜深人静时,对老伴的思念和依赖、难以纾解的孤独与绝望等情绪汹涌袭来,快要将她吞噬。葛奶奶再次向这个24小时畅通的热线求助。电话另一端,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接线员捕捉到了她的异样。“我想我老伴。”“我活不下去了……”这不是接线员们第一次接到葛奶奶的电话。自年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开通以来,每年平均可接到3万多通求助来电,其中不乏葛奶奶这样的高危来电。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梁红告诉记者,曾经有一通来电,只给他们“三句话的机会”。来电者患抑郁症多年,在人生遭遇巨变后,他直言自己“不想活了”。“只有三句话的机会,这对接线员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梁红说,除了要在第一时间安抚来电者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人理解的,接线员还需要在双方逐步建立信任的过程中,一步步靠近来电者的内心,了解他们有哪些困扰,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决定结束生命,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这对于自杀干预是非常重要的”。“‘说出来’不仅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也能够起到心理上的支持作用。”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主任王翠玲表示,通过来电者的诉说、接线员的陪伴与倾听,那个最关键的问题得以被重新审视——是不是真的走投无路,没有办法了?“当来电者不再那么绝望后,我们再去深入讨论,怎样应对当前的困扰。”回拨结束通话,干预并未停下。梁红告诉记者,对于高危来电,接线员还会主动回拨,积极开展随访工作。“在进行危机干预后,我们还需要了解来电者后期的情况如何,状态有没有恢复,是否依旧处于危机状态。”第一次随访,一般在来电者拨打援助热线的24小时内,因为“这个时候的自杀风险是非常高的”。王翠玲说:“我们也会与家属沟通,告诉他们来电者存在的自杀风险,如何确保来电者的安全,以及帮助来电者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希望能够一起将高危来电者‘拉回来’。对于存在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问题的人,我们还会建议和鼓励他们积极治疗疾病。”通过干预,来电者自杀危险人数明显下降。以年为例,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来电者中,自杀危险者的比例为68.7%,而经过援助热线的干预,这一比例下降到35.6%。无论是来电者的自杀意愿还是其承受的痛苦,均有所下降。伸出的援手,被抓住了。误解自杀既是心理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然而,公众对此仍有很多误解,这也是梁红一直希望向外界澄清的。一是能不能说。很多人认为,提及自杀会诱导他人轻生,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梁红表示:“询问关于自杀的问题,并不会增加一个人的自杀风险。相反,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它。在临床中发现,有自杀企图的人与别人说起这一想法后,其焦虑程度会有所缓解,这反而是一种压力的释放。”二是会不会说。有的人认为,想要自杀的人是不会将此事告诉别人的,他们往往会直接付诸行动,但事实并非如此。“自杀干预的目的就是识别高危人群,抓住这些人传递出的求救信号。比如,有些人会在言谈中流露出‘活着没意思’这样的态度,有些人会将自己的财物托付给亲人和朋友,对于这些表现大家都要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