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ldquo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8.html

一直以来,在广大人民群众心里,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就是吃药。许多人来到门诊,连坐都不坐,直接就说:“医生!给我开点安定!”即使医生试图询问他的病史,是不是真的有失眠,失眠了多久,除了失眠还有什么其他症状等等问题,也会被他拒绝。最常见的理由是“我已经吃了几年安定了”;其次是“你只给我开药就行”;再次是“某某(一般是家人或亲友)就是吃的这个,我吃着试试”。

这种情况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早期的现代医学对睡眠问题并不重视,许多综合内科的医生对失眠的认知不够,镇静催眠药物使用方便、廉价、起效也快,也就成了他们的首选。再来就是我们的群众也很少认识到失眠是种疾病,“谁还没有几天睡不着觉的时候”,只有在失医院,一旦吃药能够表面上“解决失眠”,就觉得没问题了,没有时间和兴趣搞清楚到底是什么问题导致了失眠。三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问题,很少有人认同心理疾患和治疗的存在,更不愿意自己和心理疾病治疗等等联系上。

现代睡眠医学研究显示,和药物治疗相比,基于心理疗法的认知行为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不但没有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其有效性也与药物治疗相当或者优于药物治疗,可使70%~80%患者的症状获得改善。

最近,王(化姓)女士就在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体验了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andbehavioraltreatments,CBT),是采用心理和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继发性失眠(由于其他内科或精神疾病所致,或与其他内科或精神疾病相关)、老年人失眠和长期应用催眠药的患者。

常见的认知行为治疗包括以下几种:

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

认知疗法是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让患者对睡眠和睡眠的作用形成一个正面且恰当的概念,从而重新建立认知通路,目的在于改变患者对失眠的信念和态度。常见的认知错误包括:“不吃药我就睡不着”、“睡不着我就多躺躺,闭闭眼睛也是好的”、“我再睡不着就完了”等等。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

CTBI是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结合。其中行为疗法的组成包括刺激控制疗法和(或)睡眠限制疗法,联合应用/不联合应用放松疗法。通常也包括睡眠卫生教育。

睡眠卫生(sleephygiene)

超过30%的失眠患者存在睡眠卫生不良。虽然,睡眠卫生教育是一种常用方法,但是尚无肯定证据证明单独进行睡眠卫生教育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放松疗法(re-laxationtherapy)

放松疗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逐步肌肉放松(progressivemusclerelaxation,PMR)、引导式意象放松(guidedimageryrelaxation)。对于自述或表现出高度觉醒状态的患者,采用RT治疗有效。这种方法对于入睡困难性失眠和睡眠维持障碍性失眠均有帮助。

刺激控制疗法(stimuluscontroltherapy,sCT)

觉醒是对睡眠环境(卧室)刺激的一种条件反射。刺激控制疗法的目的是减弱床和不良结果之间的负面联想,不良结果包括觉醒、挫折感和担忧。长期努力入睡的结果和卧床时的觉醒之间就构成了条件反射的联想。SCT是采用床和睡眠之间的正面联想取代负面联想。

睡眠限制疗法(sleeprestrictiontherapy,SRT)

睡眠限制疗法根据睡眠日志获得的TST限制卧床时间。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限制睡眠来提高睡眠的持续性和加强睡眠的驱动力。王女士的睡眠障碍差不多有十多年,一直未能得到良好的治疗。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因为家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她的睡眠问题就明显加重了,严重时连续十多晚都睡不着。7月份时候,医院就诊时诊断为“焦虑症睡眠障碍”,开始口服药物抗焦虑治疗。睡眠、情绪较前略有好转,但仍未到达她的预期,而且吃药后白天精神不好,从早上起就开始打瞌睡。这次辗转来到我院。睡眠中心查了PSG监测,提示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连续性差,睡眠效率下降,Ⅲ期睡眠占比减少。多次小睡报告显示睡眠潜伏期平均值14.5min,REM潜伏期平均值、REM帧数、发生在REM期的小睡次数均为0。汉密顿抑郁量表:18分;汉密顿焦虑量表:17分。经睡眠中心MDT团队熊念教授、寿教授、李教授、朱主任联合会诊后在抗焦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及物理治疗一周后,她感觉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质量得到充分改善,紧张、焦虑情绪也有了缓解。目前王女士已经满意地出院,按医生的要求,出院后继续坚持认知行为治疗,并定期复诊,为下一步减少抗焦虑药物做准备。她感慨道:困扰多年的睡眠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多位顶级教授一站式科学诊疗,终于能睡个好觉,再也不用四处求医啦。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失眠与抑郁、焦虑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且易于“共病”,在治疗上也应重视“同治”的原则。失眠和抑郁、焦虑既可以独立发生,也可以相伴存在,在症状学和疾病的层面密不可分。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且预后更差、危害更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及积极处理。失眠伴焦虑的治疗策略首先推荐CBT‐I,在无效的情况下,使用药物疗法,若仍无效,应考虑更换物理治疗或应用联合疗法。CBT‐I通常是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的结合,还可以联合松弛疗法。因CBT‐I有可靠且持久的疗效,并减少镇静助眠药的使用,已被推荐作为成人慢性失眠的一线和初始治疗。CBT‐I帮助患者建立起关于睡眠的积极、合理的观念,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重建正常的睡眠模式和睡眠结构。针对入睡时间、睡眠连续性、休息感及睡眠时长等睡眠指标,CBT‐I可产生中到高度的效应。对于失眠伴抑郁、焦虑的患者,接受CBT‐I治疗可使抑郁、焦虑缓解率显著升高。

信息来源:睡眠医学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c.com/jlzpd/130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