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见陌生人一点面子也不给,其实是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会突然发现,小时候对别人的触碰完全不在意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变得十分敏感,散步碰到邻居想要抱一抱时,竟然“一点面子也不给”,紧紧抓住爸爸妈妈不肯撒手…...就以大家熟知的表情包宋民国为例,看上去活泼好动,十分开朗的他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竟然会紧张到哭泣。很多家长应该都碰到过类似状况,当孩子出现这种表现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已经进入了“认生期”,正经历着“陌生人焦虑”。什么是“陌生人焦虑”“认生期”也称作“陌生人焦虑”,是指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会经历的一种不安情绪。这种焦虑几乎所有孩子都会经历,是成长中一个正常的阶段。在出生的头六个月里,几乎不会看到孩子的这种焦虑情绪,但是从6-7个月开始,孩子开始出现对陌生人的排斥和拒绝,这种焦虑在12个月时达到高峰,持续到24个月后逐渐消退。在与陌生人接触时,如果孩子出现大声哭闹不止、眼神闪躲、逐渐远离陌生人、自我安抚(吮吸手指)或者跑向父母怀里寻求安慰,这个时候,孩子表现出的就是“陌生人焦虑”。“陌生人焦虑”的优势孩子对陌生人的焦虑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某个阶段突然地改变。不过,出现“陌生人焦虑”并不是一件坏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种“焦虑”正是孩子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首先,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逐渐能够辨认和区分不同的面孔,能够从人群中识别出亲人的容貌、气味和动作等等,此时,他们能够将熟悉的人与陌生的人区分开来。其次,大脑的发育带来记忆的逐渐成熟,相较于刚出生的婴儿,半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形象记忆,记忆的容量以及记忆在脑海中能够保持的时长都有了急剧的变化和发展。如此一来,他们在遇到陌生人时,能够很快识别他们不是记忆中的人。此外,“陌生人焦虑”实际上是一种恐惧的情绪,对于陌生和未知的恐惧。恐惧是在孩子的发展中是出现较晚的一种情绪,他们首先要产生和理解恐惧的情绪才会出现对陌生人的焦虑感。而且,在这个时候,孩子与照料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开始建立,他们知道爸爸妈妈是保护自己的人,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产生了对照料者的依恋。这种依恋形成后,他们面对陌生人时就会产生焦虑。虽然孩子的“认生”表现有时候会让爸爸妈妈置身“窘境”,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认生实际上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焦虑的情绪事实上在提醒孩子潜在的危险,让他们采取更谨慎地态度面对陌生的环境。如何帮助孩子面对“陌生人焦虑”尽管“认生”是必经的阶段,但是孩子不可能永远处在爸爸妈妈的羽翼之下,他们需要与外界交往,更要在将来融入社会之中。对陌生人的焦虑会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带来小小的麻烦。帮助孩子走出家庭这个小圈子毫无疑问是很重要的,在让孩子克服对陌生人的焦虑时,我们应该注意:孩子在探索时,确保有熟悉的人在身边。如果没有熟悉的人陪伴,孩子对陌生人的反应会更加消极。但是如果孩子在妈妈的怀抱中,他们就不会那么畏惧陌生人的接近。为孩子营造心理上安全的环境。尽量在“熟悉”的环境中让孩子接触陌生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孩子对陌生人的焦虑较少发生,尝试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与其他人产生互动。遇到陌生人时,家长应友善面对。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友好地向陌生人打招呼,或者用积极的语调向孩子介绍陌生人,这时候孩子的焦虑就会减少。因为这个时期,孩子还没有足够的经验来进行自主的判断,他们对环境的评价需要通过参考爸爸妈妈的反应(社会参照),如果爸爸妈妈都很喜欢这个陌生人,那么他就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孩子也就会降低对陌生人的戒备。循序渐进,尝试寻找更适合的陌生人。虽然都是陌生人,但是孩子对不同的陌生人的恐惧程度会有所不同。陌生人的身高、长相、性别、动作等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反应。例如:孩子更容易接受同龄的、身高相仿的小朋友而不是比他们高出很多的成人。因此,爸爸妈妈可以先让他们多与同龄的小伙伴接触,慢慢地过渡到与和善的成年人接触,帮助他们慢慢克服焦虑感。如何面对孩子的“超长认生期”许多爸爸妈妈也会发现,即使到了4、5岁,自己的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也仍然会焦虑。对陌生人的恐惧会受到“认生期”的影响,但是也与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有关。天生内向的孩子在认生期过后可能也还是会在陌生的场合出现较重的焦虑感。面对这样孩子“超长认生期”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采取鼓励的态度,多肯定孩子交往的行为。当孩子勇敢地与其他小伙伴或成人接触时,要及时地给予言语和身体动作上的肯定,坚定孩子在社会交往中的信心。多为孩子制造与陌生人相处的机会。在周末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公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也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做客,习惯了与陌生人打交道也会有利于克服心理上的焦虑。不给孩子贴标签。孩子与陌生人接触时多少会有些紧张,许多家长就会忍不住解释说“这孩子就是比较害羞,内向”,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暗示,在与他人交往时会显得更加拘谨。告诉孩子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与方法。许多孩子面对陌生人的焦虑可能源于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因此爸爸妈妈可以通过与孩子谈心或者亲身示范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会一些与人交往的小技巧。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c.com/jlzpd/15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