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纪初期,我国的年轻人大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但不知从何时起,年轻人对于自己的未来越来越焦虑。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HMS)在年发布的调查显示,焦虑障碍是我国最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中国人群焦虑障碍12个月患病率为5.0%,终身患病率为7.6%。
不论是处于象牙塔中的学生、还是在职场中奋力拼搏的打工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点焦虑,那么焦虑的源头是什么呢?本文就从社会/行业背景、个体背景两个方面去进行探讨,带你分析分析年轻人为何如此焦虑~
社会/行业背景
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分析焦虑的源头要从整体的社会背景来说起。我国在年前都处于高速发展期(GDP增长率超过7%),在年之后增长速度逐步减弱。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年轻人的发展机会更多,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财务自由(或者说在大城市扎根)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当经济增速减缓时,房价高企,且整个社会并不能提供足够的岗位供年轻人就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前18-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高达19.9%。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行业的兴衰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往年吸纳年轻人就业的高薪行业——房地产和互联网,当前都在遭受很大的挑战。但随着“房住不炒”和“三条红线”政策的下达,房地产陷入了寒冬之中,恒大、阳光城等知名私营地产企业相继暴雷,企业也在进行大规模裁员,吸纳年轻人就业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互联网企业在反垄断政策和政策收紧的背景下也愈发艰难,腾讯、阿里、百度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市值相继腰斩,业务收缩、营收增长停滞不前、利润骤减,吸纳年轻人的就业岗位也缩减很多。例如腾讯今年并没有开启23届秋招,其他互联网企业都HC(岗位数量)都大幅度缩减。
个体背景
不同的年轻人有不同的焦虑方向,本文就以现实中常见的几种类型的年轻人进行分析。在校的学生普遍在担忧就业或者考研的事情,前文提到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逐步缩减,年轻人内部的竞争也逐渐激烈。预计年应届生数量将达到万人,在就业市场上,即使是名校毕业、手握多份大厂实习的应届生也很难去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在考研的市场上,预计23届考研人数将突破万,而招生数量在万左右,如果考研失败大概率是重新考研,因为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在就业市场上会更加劣势。
在求学道路上的年轻人也并不轻松,笔者有些朋友正在读博,以A、B来代替。A因为博士毕业没有足够的文章在国内寻求教职,所以想寻求体制内的就业机会,当前国企尚未开启校招,A整日处于找不到工作的焦虑中。B读博期间导师卡着不让毕业,给出了很难的开题条件,在当前的情况下估计要延毕一两年,由于自己即将30岁且无女朋友,每日都在学术和生活的焦虑中掉一把头发。
当前处在非体制内职场中的年轻人处于裁员的浪潮中,碰到企业裁员的领完n+1在焦虑地找工作,没有被裁员的处于“同事被裁员了,下一个会不会是我?”的焦虑中。
体制内的年轻人也不轻松,一二线城市中的体制内工作压力不比体制外小,很多国企9点下班也是常态,工资也不如体制内。并且由于财政收缩,很多地方的体制内工作有降薪的趋势(例如深圳教师和公务员都降了一波绩效奖金)。
结语
总结一下,虽然当前年轻人焦虑的方向不一致,但是源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自己的期望太多了,而凭借自身实现自身理想的机会越来越少。
如果你喜欢本文的内容,欢迎